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工程中心 > 广东省水环境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水环境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建设概况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批准机构: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成立时间:20179

  研究中心主任:陈思莉,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环境风险、环境应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科研与工程咨询工作,近年来率团队技术支撑了全国300余宗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与事件调查工作。担任第二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与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灾害事故调查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湖南、新疆、广东、广西、甘肃、福建、重庆等多省(区)环境应急专家。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最美生态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等个人荣誉称号。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广东省应用型重大专项、广州市产学研重点专项以及地方咨询项目共1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6部,受邀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人员培训超过30000人次。

  二、发展定位与研究内容

  本工程中心旨在结合广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瞄准省内外环境应急学科研究前沿,解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欠缺等关键问题,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中心在已有监控预警、溯源、应急处置等单项技术研究基础上,研发、集成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污染物识别与溯源、便携式应急消减等单项及组合装备,以带动广东与全国环境应急产业升级。

  主要技术研究方向为:

  1)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研发

  2)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技术与设备开发研究

  3)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源识别溯源技术与设备开发研究

  4)便携可拼装式污染物应急处置模块技术与装备开发

  5)水环境应急信息化平台研发

  6)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三、中心工程化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能力

  中心建设所依托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技术研究团队是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的技术支撑部门,该研究所为部直属单位中唯一挂牌“环境应急”研究的专业机构,具备丰富的水环境应急事件处理经验及较强的设备研发能力。中心现有人员6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职称17人;共有各类仪器设备300余台(套),总价值约4000余万元。

  自获批建设以来,中心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省)自然基金、国家环保公益项目、省环保专项等研究项目60余项,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授权国内外专利147项(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软件著作权39项,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等29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69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团队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次,团队成员获国家级荣誉称号4人次、省部级荣誉称号3人次。

  中心相关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实践,支撑了全国24省(区)300余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重特大及敏感事件占比超过90%,落实总书记批示指示的事件4起,其他中央领导人批示指示事件8起,避免了5起跨国境水污染和国际纠纷,有效保障了数亿人饮用水安全,挽回经济损失超100亿元。此外,中心承担广东及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应急业务培训400余场,培训人员超1万人次。依托中心,华南所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事件调查处置技术中心,为区域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提升了广东省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同时,华南所还成功获批建设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与突发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建成江西工作站(江西应急工作组)、茂名工作站(粤西应急工作组)、曲靖工作站(云南应急工作组)等平台以及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应急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