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工程中心 > 广东省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建设概况

  牵头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批准机构: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成立时间:20179

  中心主任:陈志良,博士,研究员。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称号(2010)、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源解析、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论著3部,参编论著3部,申请专利30件,授权20件。

  二、发展定位与研究内容 

  广东省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面向国家重大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污染物在农田水土界面矿物与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吸附解吸、氧化还原、迁移转化的机制,研发阻断、阻隔与调控污染物进入农产品的技术方法与材料,在示范区进行验证与集成,并辐射推广,建成一支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环境科研队伍。 

  三、中心工程化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始承担土壤污染控制相关课题研究,开展中国砖红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土壤污染过程机理研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等,尤其在多金属污染土壤、典型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方面取得进展。

  中心现有专职科研人员25人,其中正高级11人,副高级7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占比64%。研究人员背景涵盖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水土环境防治等领域,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广,成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研究生培养水平。近五年来,中心主任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心骨干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科方向带头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度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金奖”等荣誉。

  中心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州市重点科技专项及其它省市科技项目等18项。发表SCI论文30篇,申请专利11件,授权专利7件,形成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发布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9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4项,培养博士后和研究生7名。

  四、主要研究进展 

  1)全面揭示了水稻系统土-水界面砷镉活化、土-根界面砷镉阻控、根-籽粒砷镉转运机制。厘清了矿物/有机质及微生物对砷镉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贡献,阐明了砷镉迁移转化的生物化学机制,发表论文30篇,包括SCI论文26篇,中文核心4篇。

  2)创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如降低水稻对砷的吸收技术、砷污染土壤高效淋洗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等,申请国内外专利11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形成软件著作权5项。

  3)形成了涵盖调查、技术筛选、过程监管、效果评估全链条污染控制技术体系。针对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形成团体标准9项;成果获广西科技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

  4)积极开展研究成果的辐射推广应用,在广东省佛山市、阳江、清远、肇庆怀集等开展了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示范面积达2000亩;加深粤桂合作,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王灵镇三择村开展了耕地酸化防控与绿色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建设试验田20亩,有力支撑华南地区污染稻田安全利用。

  IMG_256

  bca25f362dffa716a1fdeeafc6e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