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本所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中心

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新污染物研究中心)

字体:
     

  中心主任:胡国成正高级工程师

  环境健康研究中心于2012年7月正式成立。现有职工32名,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0人;博士20人、硕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选有效候选人1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1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1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1人。

  中心主要开展环境与健康综合调查、监测;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污染物毒理学、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机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以及化学品(危险废物)危害特性鉴定、风险防控、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负责生态环境部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中心是生态环境部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新污染物研究中心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的核心依托部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中心下设6个三级研究机构

  1.环境健康综合监测与调查技术研究室(简称调查室)

  主要职责:开展大气污染、噪声和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科学研究;探索人群暴露监测新技术与新方法;构建典型区域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综合监测与调查技术方法;承担大气污染、噪声和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相关的技术服务。

  2.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室(简称流行病室)

  主要职责: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环境与健康综合防治对策。负责编制重点实验室仪器修购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3. 环境毒理与交叉科学研究室(简称毒理室)

  主要职责:开展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毒害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构建毒害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污染控制技术体系。

  4.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室(简称风险评估室)

  开展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开展环境健康基准标准研究;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研究国家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与政策;负责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与对外宣传。

  5.环境健康效应研究室(简称效应室)

  开展环境健康效应研究,包括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等;开展健康效应筛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开展生态产品健康价值转化机制研究。负责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养殖和暴露平台的能力建设与运营管理。

  6.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室(简称风控室)

  开展有毒有害污染物过程和调控机制、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研究。研发环境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消减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探索贯穿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的健康风险防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