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本所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字体:
     

  中心主任:杨静正高级工程师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际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前沿,以“经略海洋”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主要发展定位,重点围绕陆海统筹的流域-河口-海洋污染控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南海岛礁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管理政策与国际履约等研究方向,着力突破海洋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海洋生态环境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下设5个研究团队,现有人员54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3人,博士17人,硕士以上占90%。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相关成果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自2019年起,中心为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职责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主要对口支撑部海洋生态环境司。

  中心下设6个三级机构:

  1.海域环境综合治理研究室(简称海域治理室)

  负责重点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入海排污口监管技术支持;开展入海污染物联防联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及监管技术研究;开展污染物入海迁移转化过程耦合机制、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动力学模拟研究以及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警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2.海洋工程监管技术研究室(简称海洋工程室)

  开展海洋污染控制标准、规范等监管政策研究;开展海洋倾废、围填海、港口航道、滨海核电、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海洋倾废区监管技术支撑与海洋疏浚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3.海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室(简称海洋风险室)

  开展涉海环境风险防控及油类、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技术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研究;开展海湾等典型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关注海洋新污染物、微塑料及海洋垃圾等的污染水平、环境归趋及生态环境风险研究;开展海洋生态灾害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技术研究。

  4.滨海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室(简称生物多样性室)

  开展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下滨海典型生态系统响应研究;开展红树林、海草床、滩涂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观测、评估、保育与修复技术研究;开展海洋保护地、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滨海典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监管技术研究。

  5.海岛生态环境研究室(简称海岛室)

  负责南海中南部海域生态环境监管技术支持;开展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下岛礁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与陆海一体化保护技术、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与机制、珊瑚(岛)礁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6.海洋环境规划与国际合作室(简称规划合作室)

  负责双边和多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国际履约技术支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规划研究;开展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研究;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海洋生态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支撑美丽海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