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站)揭牌成立

字体:

  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联合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站)揭牌仪式暨学术交流会在深圳举行。华南所(应急所)副所长林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胡平出席仪式。

揭牌仪式

  胡平对华南所(应急所)长期以来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自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签署以来,华南所(应急所)是首个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合作并联合建站的科研单位。保护区内不仅建设有固定样地、较完善的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监测系统,还有仪器设备先进的生态实验室,期待双方通过合作,能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红树林保护和蓝碳监测做出贡献,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片珍贵的红树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林奎表示,华南所(应急所)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结缘,开展务实蓝碳研究合作,值得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站)是华南所(应急所)“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站之一。此次揭牌标志着华南所(应急所)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双方共同开展红树林蓝碳研究步入正轨。希望未来双方能够秉承“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深化合作,实现“研、学、用”紧密结合,共同推进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在红树林碳汇监测、固碳增汇研究和蓝碳价值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华南所(应急所)任秀文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站)的建站历程、建设目标与研究内容、运行情况等。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法明研究员、华南所(应急所)陈琛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彭逸生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海岸带蓝碳的碳汇来源及其对碳信用的启示”“广东省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现状、问题及保护”和“基于蓝碳功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的学术报告,围绕国内外蓝碳研究面临的新形势要求、现状与存在问题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和现场人员进行交流互动。

  

  学术交流会合影留念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崧,管理局福田管理站站长曾立强,华南所(应急所)科技管理处、河海中心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