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新闻

广州花都“碳”索新成效,争当“双碳”时代绿色低碳发展“领跑者”

发布时间: 2025-07-10  来源: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字体:

  广东省首批“碳中和”试点花都区,坚持双碳引领,聚力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驱动经济绿色腾飞。2024年GDP增速全市第三,工业技改投资增速第二,跻身“2024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区”,能耗降幅、清洁能源占比等核心绿色指标稳居全市前列。

  产业发展:新旧赛道“两道并进”

  花都精准布局,锚定光伏、储能、氢能三个新兴产业赛道,加速绿色转型。东风日产20万辆新能源车制造项目投产,首款氢能源汽车(启辰大V氢境)落地示范运营。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建设加速,45个新能源项目签约落地,成功获批市级新型储能产业园。

  作为广东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花都聚焦工商业园区、公共机构、交通设施、新建建筑、乡村五大领域,深挖分布式光伏潜力打造示范场景。截至2024年底,全区光伏装机并网超615兆瓦,占全市20%,高居榜首;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05万千瓦时,发电量达28.5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25.44%。

  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工业AI中心——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荣膺“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金奖”,助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在全国率先建立“四大机制”:绿色金融与产业扶持激励、绿色企业/项目认证、绿色项目产融对接、绿色金融风险补偿,为产业注入强劲支撑。广东东方雨虹建设国际领先的节能高效建材平台,自动化升级带动综合节能率达5%,关键工艺原材料利用率提至95%。东风日产发布碳中和2050路线图及“绿+2025”规划,实施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替代、VOCs全过程减排等先进措施。好丽友创新应用动态冰蓄冷系统,车间电耗直降30%,年减排碳量约2000吨。

  生态环境:减排技改与碳汇开发“双轮驱动”

  大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协同技改。第五资源热力电厂完成脱酸系统完成高效烟气净化剂性能测试,垃圾固化块产量降至28.52kg/t,飞灰大幅减量;同步推进的烟气提标工程,较传统SCR脱硝工艺节约饱和蒸汽7吨/小时,并实现氮氧化物减排。通过污水系统互联互通,碳源投加量减少约35%;利用厂区屋顶、池体上方等空间,打造“水上发电、水下治污”的立体能源利用场景,提升绿色运营水平。

生活污水厂导入分布式光伏绿色电力设施

  碳汇开发探索“生态保护+碳汇金融”融合路径。继梯面林场3万亩林地碳普惠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后,花都创新以区属九湾潭林场为主体开发林业碳汇,打破传统开发格局。通过高效碳汇树种规模化种植、搭建实时监测系统,串联九龙湖、七溪地等生态资源,打造“碳汇交易+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三位一体新范式,形成“生态资源—碳汇产品—赛事碳中和—产业升级”完整价值链,实现生态资源向碳资产高效转化。

  城乡建设:固废再生打造“花都模式”

  环保建材再生技术突破。中建智造花都基地推广固废原料陶粒混凝土墙板材料,兼具保温隔音性能及轻量化优势,减重30%-40%。全区固定式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503万立方米(相当于200个标准游泳池),仅新瑞龙公司便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110万棵树年碳汇),作为全国唯一再生建材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产品应用于白云机场三期、广州北站、花都中轴线等重大工程。

  智慧管理闭环。花都针对点多面广的装修垃圾,探索镇街主导、物业参与等多种模式,配套“红白蓝”“渣运宝”预约清运服务平台,规范装修垃圾投放。全市率先推广建筑垃圾电子联单管理系统,实现“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信息化、透明化监管。搭建工地监控AI智能分析平台,对96个重点工地和消纳场出入口24小时智能抓拍分析违规行为(累计告警图片线索8000余张),显著提升监管效率。镇街推行“电子围栏+空地联勤”防控体系,形成监管合力。

  交通物流:数智转型赋能低碳发展

  花都以智能网联与智慧物流双轨推进,加速交通物流领域数智化转型。依托工信部车联网先导区、住建部CIM平台及城市汽车智慧基础设施试点项目,自2021年起采用“利旧+新建”模式,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先行试点区和应用示范区,构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态闭环,显著提升城市交通数智管控能力。项目区域内单车碳减排效果明显,降幅约10%。

花都区积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先行试点区

  在交通主干道智能化之外,同步深化物流领域智控减碳。玉湖冷链(广州)交易中心智慧能源项目配备OTWB智慧物流管理系统与覆盖整体园区的地下AGV自动输送系统,联动“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实现整体能耗降低40%。利用3.5万平方米冷库屋顶资源建设光伏发电装置,年均减少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近4710吨,成为冷链行业低碳化、智慧化标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