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理范围
受理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违规违纪违法的举报。
二、注意事项
1、举报人应对所举报问题的真实性负责。对诬告陷害者,依规依纪依法予以查处。
2、举报一事一投,内容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3、提倡实名举报,特别鼓励真实姓名和准确联系方式的实名举报。对认定为实名举报的,优先处理问题。
三、受理方式
...
羊城四月,繁花似锦。4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办、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应急所))承办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以下简称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以下简称循环经济重点专项)2024年度指南项目启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循环经济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及特邀专家等200余人参会。
开篇凝共识 蓝图启新篇
会议首日聚焦战略研讨,上午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圆桌论坛三个环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环境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处)处长张贤主持开幕式。华南所(应急所)党委书记、所长崔书红在致辞中表示,华南所(应急所)将以本次专项启动会为契机,统筹优势资源,深化政企合作,推动固废治理技术示范与模式创新,助力打造固废治理的“湾区样板”。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一级调研员罗松指出,区委区政府持续推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固废治理新模式。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强调,重点专项聚焦固废污染深度控制与高质量循环利用,紧扣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找准“真问题”,提出“实举措”,推动科研与治理深度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永涛指出,发展循环经济需持续以科技为支撑和引领,要聚焦核心目标,加快任务推进,强化责任落实,确保高质量实现预期目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华南所(应急所)副所长陆俊卿主持大会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陈勇、瞿金平以及华南所(应急所)副所长刘晓文分别围绕大宗工业固废生态回归、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固废治理、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及湾区城市群增值循环实践作主旨报告,分享前沿技术实践经验与前瞻性思考。柴立元提出,应系统构建大宗工业固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地球宏循环理论。陈勇强调,固废治理要兼顾注重技术、模式与政策创新,强化专项成果的落地转化与宣传推广。瞿金平表示,应强化技术创新协同攻关,推动材料回收利用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刘晓文提出,应聚焦固废治理的“三流”耦合、“三跨”协同和“三效”统筹,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主持以“循环经济科技、政策、产业的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李会泉研究员、清华大学温宗国教授、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建军、长沙矿山研究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发钰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协同创新展开热烈讨论,呼吁强化协同机制、打破跨界壁垒,推动科研成果加快向政策转化与产业落地。
圆桌会议
17日下午,大会报告分两个阶段举行,分别由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北教授级高工以及北京工业大学吴玉锋教授主持。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主管国佳旭,华南所(应急所)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于云江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朱庆山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袁浩然研究员,四川大学特聘教授江霞,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刘玥等专家围绕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政策、固体废物高效转化的理论与实践、固体废物资源化进展与关键技术、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技术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项促转化 创新赋动能
18日,“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正式召开。柴立元、陈勇、李会泉、于云江分别主持四个分会场,35个专项项目依次开展项目汇报并接受专家论证,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相关领导和处室同志全程参会并指导。会议邀请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心王亚韡研究员、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等20余位领域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各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难点和技术创新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启动会
本次会议是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科技创新战略的一次集中研讨和方向凝练,为循环经济重点专项2024年度指南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会议明确了要以最高水平、最高质量推进循环经济专项实施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了专项成果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各项目组将系统谋划,加快组织实施,严格对照考核指标,优化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强化标志性成果的总结凝练,提升成果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管理部门和用户单位对接,确保研究与应用紧密衔接,提升成果的经济性、可行性、适用性。
版权所有: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技术支持: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信息中心
通讯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瑞和路18号/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西街七号大院
邮 编:510535/510655
电 话:020-29119821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