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站现绿能|科研赋能守护“舍不得的丽江”生态本色

字体: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丽江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坚持以科技创新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自2022年起,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依托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任务,逐步建立“科研赋能—技术支持—精准服务”的“站式服务”模式,应势成立“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丽江工作站”,为“舍不得的丽江”注入稳定技术动能,推动丽江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标杆样本。

  从“破冰”到“伴飞”:科研力量扎根高原

  2022年,华南所(应急所)启动驻点服务,首创“需求—研发—应用”闭环机制,破解高寒地区生态修复难题。2023年4月,华南所(应急所)与丽江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靶向攻坚生态顽疾。2024年10月,丽江工作站正式挂牌,集成平台、机制、人才,构建“数据驱动决策、技术赋能治理”的立体化支撑网络。这一“从帮一程到伴全程”的转变,让科研成果深度融入丽江生态治理体系。

  攻坚“一山一江两湖库”:靶向破解生态顽疾

  丽江工作站聚焦玉龙雪山、漾弓江、程海、清溪水库等关键生态单元,针对漾弓江水生态状况底数不清、漾弓江龙兴村国控断面水质不稳定达标、高原湖泊程海氟化物来源不明、复合型水源地清溪水库硝酸盐氮指标异常等长期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融合华南所(应急所)多学科融合优势,构建“多维协同、分区施策”的集成攻坚模式,以科技利刃直指痛点。

  丽江工作站按照“追根溯源、诊断病因、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的工作思路,持续开展系统排查与靶向攻坚。首次完成漾弓江水生态本底调查,填补丽江水生态本底数据空白;深入解析漾弓江总磷来源,精准剖析龙兴村国控断面总磷超标成因;应用氮氧双同位素技术识别清溪水库硝酸盐氮来源,保障古城区饮水安全;溯源厘清程海氟化物来源,探明主要污染物汛期污染强度与迁移路径等系列研究工作,并形成针对性综合治理对策,为地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成多项地方政府重点交办任务,创新生态影响评估体系,开展玉龙雪山保护区内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估与保护提升策略研究,为高敏感生态区域项目建设提供评价参考;完成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科学划定,切实提升饮水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南阳实践”丽江模式,推动《丽江市“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落地,提升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

  依托覆盖全域的动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数据库,滚动更新的区域重点风险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清单,丽江工作站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至“政策端”“决策端”,破解了生态治理的资金、技术、落地三重困境。

 

程海全貌(来源:丽江市环境宣教中心)

 

清溪水库(拍摄:赵子文)

 

金沙江丽江段(来源:丽江市环境宣教中心)

  “站式服务”交出硬核成绩单

  短短三年,丽江工作站累计形成80余项技术成果,助力丽江成功申报5项国家级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推动丽江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治理成效日益显现。2024年,境内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84.6%,省控断面达90.5%,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零。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三年稳步增长,从2021年的74.98提升至2023年的75.18,区域水环境、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污染防控能力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丽江市在2023年云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综合排名显著上升,生态治理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丽江工作站驻点工作及其成效多次在“长江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丽江日报》等新闻媒体平台宣传报道,获得长江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和丽江市生态环境局的高度评价。

  一城山水皆有情,一份守护见初心。“科研赋能的本质是让技术‘长’在土地上。”工作站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机制建设,强化科技服务,拓展成果转化,持续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科技支撑。随着“站式服务”持续升级,这座雪山下的千年古城,正在描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丽江”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