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华南所(应急所)牵头承担的广东省级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字体:

    3月3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海洋公共服务专题”重点项目“海洋碳源、碳汇、碳通量调查估算及负碳技术评估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州顺利召开。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何伟宏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张远教授、中山大学汪善全教授、暨南大学杨宇峰教授、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王旭涛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何斐副研究员、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许旺高级工程师组成专家组。项目负责人、华南所(应急所)副所长林奎,城市中心主任梁明易,课题参与单位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有关代表共3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项目技术负责人、城市中心陈琛高级工程师详细汇报了项目背景、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管理措施、进度安排及风险评估等进行介绍。与会专家针对项目实施方案分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项目整体实施方案覆盖了申请书全部要求,方案思路清晰、合理可行,研究目标明确,任务设置合理,技术路线可操作性强,实施计划安排得当,组织保障措施完备,能够完成预期目标,同意该方案通过论证。建议后续实施中进一步加强项目整体及各课题组间的协调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凝练负碳技术评估方法,推动广东省发挥海洋碳汇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滨海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蓝碳系统是衔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目前,蓝碳系统碳吸收能力受填海造地、水产养殖、工业生产等滨海人类活动严重制约,其碳储存量监测与核算工作还面临着监测制度和技术条件不充分、核算方法和监测体系尚未统一等诸多问题。项目首次以广东省三大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碳通量野外监测数据,全链条开展海洋蓝碳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广东省蓝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长期演变规律。此外,拟从碳元素和生态产品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三级碳库体系的碳汇价值核算体系,核算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价值量,为广东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近年来,华南所(应急所)城市中心积极谋划筹备,加快塑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提升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建设的科技能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和保护生态的需求,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碳减排政策、大湾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政策协同机制等研究工作。该项目的获批,将有利于继续不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推动解决广东省碳中和技术瓶颈问题,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提升蓝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汪元南、陈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