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野外观测研究站 >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站)简介

  2024822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首个碳通量观测站。该观测站的建成实现了对保护区内碳通量定点和长时序监测,为生态保护碳汇价值及碳交易提供关键基础数据,且为碳通量监测系统的业务化推广提供了应用示范。

  

  通量塔照片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系统蓝碳通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红树林内,其中碳通量塔安装地点的经纬度为114.02017°E22.52138°N,海拔高度为-1.8m,涡度观测系统架设高度约为7.4m,设备于20248月底开始运行。

  

  碳通量塔位置

  

  碳通量监测设备

  建设目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碳通量“大气-植被-土壤”一体化监测体系和长期监测能力,建立碳通量数据库,搭建集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体的智慧化研究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

  1、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基础信息监测。对观测研究站环境基础信息开展监测,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信息,形成区域生境信息数据库。

  2、红树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持续监测红树林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和甲烷交换的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影响因子对碳交换通量的影响;利用移动式CH4/CO2/H2O高精度分析仪监测湿地土壤的碳通量。

  3、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库监测。监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埋藏速率,判识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组成信息,研究土壤有机碳的保存机制。

  

  在保护区开展沉积物采样与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