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新闻

美丽全运|华南所(应急所)杜建伟受邀为“无废全运”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25-09-04  来源:南方+客户端
字体: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70天。这一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为大湾区展示绿色发展成果打开了一扇窗。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正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借十五运会契机,大湾区生态建设站在新起点: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大湾区最亮丽的名片?绿色低碳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粤港澳三地又将如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以赛事为媒,促生态之美,建绿色湾区,正当其时。《好运大湾区》美丽主题周特邀专家建言献策,共探湾区绿色发展之道。


好运大湾区


今年,粤港澳将共同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广东省提出开展“无废全运”行动,作为打造美丽全运的重要举措。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修复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杜建伟表示,“无废全运”的核心就是将“无废”理念贯彻到比赛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实现废物最大程度的资源化利用。

“无废”贯穿赛事,实现“变废为宝”

杜建伟建议,在赛事筹备阶段,鼓励改造现有设施、优先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提出全过程碳中和目标方案。

在赛事举办期间,可以全程开启无纸化办公和赛事宣传,注册、登记、指引电子化,使用电子手册、电子门票,利用电子屏幕、线上平台发布信息;针对场馆常见的废旧塑料瓶等,可通过精准提取其中的长纤维、塑料颗粒与铝粉等成分,进一步融合广府剪纸、醒狮、骑楼等文化元素,打造手提纸袋、文创扇子等特色纪念品,让闲置资源重新“流动”起来的同时,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在环保产业创新与地域文化传承上的深度融合。

赛后,杜建伟建议,可推广物资租赁共享,确保物资在赛后最大化回收和再次利用,鼓励利用可回收物打造生态景观、“无废”纪念品、赛事吉祥物等,还可做好场馆可持续运营,服务其他比赛、服务全民健身活动;引入信息化技术搭建专项数据平台,对“无废全运”全周期的减废量、减碳量进行实时统计、动态计算与可视化呈现,让赛事环保成效可量化、可追溯,为后续“无废赛事”模式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为大型活动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杜建伟认为,作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十五运会不仅是展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开展生态环境交流合作,携手推进“无废湾区”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契机。

“从理念深植与全民共识构建来看,十五运会可将‘无废’理念从政策层面延伸至民众日常生活场景。”杜建伟说,通过场馆大屏海报、自媒体宣传,酒店等“无废细胞”建设,结合“国际无废日”等重点节日的“无废全运”宣传等,能够推动民众从“被动知晓”转向“主动践行”,为广东生态保护筑牢全民参与的思想根基。

此外,他表示,在生态治理能力升级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十五运会的“无废”举措有望为广东生态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赛事对可循环材料、绿色服务的需求,将带动粤港澳环保产业发展;赛后场馆的多元高效再利用模式,也将避免新增场馆建设带来的资源消耗,助力实现‘体育设施’与‘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城市治理协同推进’的模式。”杜建伟说,“更值得关注的是,十五运会作为粤港澳联合承办的国际级赛事,其具有岭南特色的‘无废全运’示范经验,将产生国际示范效应,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无废赛事’举办模式。同时,粤港澳三地在赛事‘无废’工作中的协同配合,也将为全球跨区域大型活动的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样本’。”杜建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