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新闻

清远破解畜禽粪污难题:循环利用撬动“无废”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5-08-21  来源:华南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
字体:

  编者按: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自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技术支撑清远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结合清远市农业畜禽粪污现状与问题,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加强指导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格局,助力清远市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清远市以“五大百亿”为首的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畜禽粪污处理成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挑战。如何让畜禽粪污不拖后腿,还能大力反哺农业发展?清远市积极探索畜禽粪污循环利用,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成为粤北地区农业绿色种养循环发展一张靓丽的名片。

  顶层设计助推粪污高值化利用

  在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清远市高度重视农业固体废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清远市积极谋划出台政策引导,为解决畜禽粪污处置利用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清远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8-2025)》,确立“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的主线,着力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清远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鼓励第三方开展畜禽粪污协作处理体系建设,填补养殖户粪污处理设备和种养循环等项目能力缺口,实现畜禽粪污最大化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种养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模式,通过肥料化、能源化等利用方式,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数据显示,2024年,清远市畜禽粪污产生量约1385.68万吨,畜禽粪污利用量约为1166.35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84.17%,比2023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共赢的局面。

  清城区作为核心区域,积极贯彻落实省、市部署,将粪污治理深度融入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大局,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经过总结经验,探索并形成了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减污增碳效果凸显,为“无废农业”提供了生动实践。

  清远鸡产业粪污循环利用技术创新

  在百亿清远鸡产业领域,技术创新驱动粪污“点绿成金”。清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广条剁式高温发酵工艺,精准调控实现鸡粪60℃灭菌发酵。经专业检测,该工艺产出的有机肥肥力较传统堆肥提升30%以上,稳定供给周边种植基地,实现“负担”变“绿肥”“污染源”变“营养源”。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持续升级“鸡-沼-草-饲”循环模式,一是养殖产生的鸡粪经强化后的厌氧发酵技术转化为沼气用于场区能源;二是剩余的沼渣沼液处理后安全还田,用于种植牧草;三是牧草加工后成为饲料原料,回归养殖环节,形成闭环。

 

  “鸡-沼-草-饲”循环模式图解

  源潭镇探索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

  依托“政企联动”机制和“小田变大田”改革,源潭镇政府启动万亩丝苗米示范基地项目,在畜禽粪污利用上走出了一条跨界合作的特色之路。基地整合长隆大型动物粪便及周边畜禽粪污资源,构建“动物粪便-生态有机肥-优质稻米”无废产业链。动物粪便经过堆肥处理后成为生态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用于丝苗米种植后,还能减少农药施用,优化土壤生态环境,提升丝苗米品质。

 

  “动物粪便-生态有机肥-优质稻米”无废产业链图解

  横荷街道“种养加”一体化治理典范

  横荷街道立足区域协同,打造了“种养加”一体化治理典范。在街道统筹下,当地企业在大有村示范园区高效协作,形成“生态种植+土猪养殖+有机还田”的绿色农业循环产业链。一是在种植环节,依托当地企业收割西兰苔后,集中收集西兰苔秸秆与玉米秸秆、高产牧草籽粒苋,经混合后加入益生菌发酵制成高蛋白颗粒饲料。这种饲料能替代约50%的纯种土猪饲料,为养殖环节节省15%以上的成本。二是在土猪在养殖过程中,畜禽粪污经密闭管道直接输送到加工中心,经生物发酵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一部分回到田间滋养土地、提升地力,让作物茁壮成长;另一部分则用于水产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的“营养剂”。这一绿色农业循环闭环高效运行,成功解决了“粪污围村”顽疾,区域化肥使用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横荷街道“种养加”一体化图解

  全民共筑洁净乡村新图景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动干部群众超1.4万人次,清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1504吨,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展望未来,清城区将认真贯彻落实2023年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持续完善“政府主导+科研支撑+企业运营+农户参与”四维机制,推动粪污资源化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清远“无废城市”建设贡献坚实农业力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