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术交流动态

第六届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及防控学术会议在津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6-05  来源:新华社
字体:

  5月31日至6月2日,第六届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及防控学术会议在天津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承办,旨在推动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相关理论创新和技术发展,有效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助力实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目标。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0名院士担任大会主席,10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及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围绕新污染物筛选与识别、环境行为与暴露评估、毒理效应及机制、风险监测与评估、健康效应与风险管理、绿色替代与防控技术六大主题,设置了25个分会场、3个研究生论坛、1个国际知名期刊主编面对面论坛,共计320余个专家报告和80余个研究生报告。来自近百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约900名知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届会议。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南开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扎实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的科研工作,为新污染物治理贡献“南开智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继续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前行,共同推进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和研究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夏祖义说。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崔书红表示,近年来,华南所作为新污染物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积极参与新污染物治理重大需求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一级巡视员丁琼强调,新污染物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积极贯彻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华南所作为生态环境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重要支撑力量,在科学研究、管理支撑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报告中提出未来大气领域研究应重点关注全组分特点,特别是关键毒性组分的健康效应,并应开展关键毒性组分的大气转化过程及其健康相关性质的精准表征。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作报告,系统性地揭示了黑碳颗粒物的来源、毒性效应和机制,提出有效控制黑炭获取更大健康受益的措施,加强黑碳研究,建立环境健康基准和限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学部环境地球科学处处长刘羽强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污染物工作面临的挑战,着力于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攻关。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于云江的报告围绕新污染物环境健康暴露监测、绿色替代与评估、毒性数据库构建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新污染物健康风险监测与防控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祝凌燕围绕全氟化合物现有替代品是否安全、如何高效设计“安全”的绿色替代品,阐述了全氟化合物的绿色替代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郑玫的报告则介绍了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及其应用。

  多位研究员、教授、专家在会上分享了科研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

  据悉,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及防控学术会议自201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历经上海、广州、盐城、郑州和天津,正稳步成长为新污染物研究领域具有国际视野、肩负家国情怀的一流学术盛宴,已经成为领域内学术界重要的交流平台。(供稿:华南所新污染物研究团队 廖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