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惟实求真”,每当我走进华南所,首先映入眼帘永远是镌刻在华南所标志旁边的这八字箴言。今年华南所迎来了五十岁“生日”,此刻的我回顾过去三年的环保工作之路,感慨良多。
刚毕业的我,似乎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在思想上存在很大的不同——缺乏工作实践、缺乏思考动力,对未来的规划和定位非常不清晰,也没有为未来的发展道路做足够的准备。于是,2018年从学校毕业,比其他人“慢半拍”的我,在属于自己的“迷茫期”中开始了对找工作为期两年的“试错”,先后经历了建筑设计行业和石化行业的环保设计及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不出意料,我渐渐意识到这些工作内容与我所内心期望的专业匹配工作存在较大差距。终于,我下定决心遵从内心,报名参与了华南所工程团队的招聘并通过面试,于2020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工程团队的一员,踏上了属于自己的环保工作之路。
由于先前与环保领域隔绝了两年之久,刚进入华南所的时候我对“新工作”尚不熟悉。不过,借助华南所这一平台,我很快获得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在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前提下独自接手了“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项目,在整理吸收资料内容后,认真编制后评价报告,并独自前往业主单位进行补充调研和对接,不断雕琢完善报告,甚至以初级职称独自进行汇报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也因此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借此项目,我也迅速进入到了环保工作者的工作状态。
也是得益于华南所在环保行业的地位,2021年底我有幸参与了央督项目——湖北省石首市张城垸老垃圾填埋场及周边环境调查项目,并且我在项目中首次承担起了实际负责人的角色,从前期调研、对接,中期组织进场、施工、采样、周边企业及居民走访,到后期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完整场调报告撰写,我全部参与。对于项目而言,我很好地推动项目现场工作顺利开展,查明区域污染现状并串联起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报告形式将污染现状、污染源排查、污染溯源、成因分析、应对措施等详尽表述,产出成果获得专家及业主的高度认可,为后续综合整治工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及理论支撑;对于个人而言,我首次清晰地亲身经历了项目前期对接、立项实施到验收的完整流程,对待环保工作的视野也逐渐开始从点向面发生转变。
除开对地方政企的技术服务外,我在入职第一年还有幸参与了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工作者一起开展对部支撑工作——大气监督帮扶。工作期间,我牢记华南所“筚路蓝缕”精神,针对地区重点污染行业的“作坊式”小规模企业开展排查工作,在无法确保获得信息及时、全面的情况下,与工作组其他组员一同在崎岖的山路、田间小路上开展搜寻,从正午时分一直搜寻到黄昏,并最终找到目标企业完成排查。最终本人在当轮次监督帮扶工作中获得“突出表现个人”称号。
在随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不断接触土壤修复、水生态环境治理、固废处置、大气污染防治等不同类型的项目。慢慢地,我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全方位发展,接触面、知识面、专业技能方向的拓宽也使得我在思想上逐渐发生变化,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从不应该局限于自身设定的框架,跳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秉承“哪里需要往哪冲”的精神理念,在环保事业的各个领域不断发光发热。
2022年,我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挑战,作为项目经理参与“钨清洁冶炼全流程污染防治及深度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经历了数个彻夜的奋斗,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下,我将庞大的技术资料整理汇编,形成项目提名书并上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参与当年环境技术进步奖评选。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最终获得该奖项一等奖,不仅为华南所增添了一项成果,也为自己的环保事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我也逐渐转变“慢半拍”的自己,不仅要求自己做好对部、对地方政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要做好成果转化,迎接挑战的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筚路蓝缕,惟实求真”,不仅是华南所前辈们对过去数十年环保事业发展过程的高度总结凝练,也是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后继者们的谆谆教诲和美好期盼。现如今,这一句箴言正如它对我们年轻一代环保人的期望一样,被镌刻在华南所入口石碑之上,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对环保事业的初心,牢记祖国对我们的重托,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