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转瞬之间,我到华南所工作已十一载,回首来路,心中不免感慨。从选择将环保工作作为毕生事业的那天起,我就认定此生做“绿水青山”的护卫者。十余年来,我亲身感受到我国环保事业日新月异的转变,其中凝结了党和人民以及无数环保工作者无私的付出和风险。在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此“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征途中,作为国家环保铁军中的一员,我倍感荣幸;与此同时,我也深刻地明白在打赢“蓝天、绿水、青山、净土”保卫战中所存在的困难、挑战和艰辛。然而,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那样“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1973年12月20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所)诞生于白云山下、珠江之滨,秉持着“厚德远志,唯实求真”的理想信念,五十年如一日,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往无前,深刻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华南所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想也将会是我唯一的工作。从刚离开学校的懵懂新人,到有幸拿到所优青、国家优青,再到新污染物研究团队主任,一路走来,是华南所伴我成长,护我周全。我今天的小有成就,离不开单位、领导和同事一直以来的支持、信任与厚爱,衷心地感谢大家!细数来时路,十一年间,我在华南所的所学所得、所感所悟,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华南所构建的大平台保障着我。华南所为生态环境部直属的从事综合性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具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中心及工程实验室,5个学科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区域性二噁英监测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智库,现有近30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具有CMA和CNAS双重资质,通过国家计量认证项目有15类445项3500个指标,拥有完善科研的设备,具备较强的科研硬件条件,具有做好科研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科研立所,创新为要的导向指引着我。作为中央级科研院所,华南所人深知身上的担当和责任,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与创新,硕果累累,截止2021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课题70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或课题500余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30余项。刚进所时,自己在发展方向上,曾有过纠结,有过迷惘,坚持把“一根头发”故事讲下去,还是专注于横向项目,支撑地方需求,自己曾举棋不定。在困苦和彷徨之时,华南所科研立所的理念,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让我内心笃定,对目标更加清晰,对未来更加坚信。
再次,是华南所人“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熏陶着我。作为部直属单位,华南所人深知身上的担当和责任,从立所起,华南所人以“高标准、严要求”严于律己,坚持“真”字当头、“实”字托底、“严”字贯穿始终的工匠精神,“精”字当头,事事求“精”。刚来华南所就遇到了两位在人生中影响关键的领导,一位是于云江副所长,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于云江副所长以身作则,做事一丝不苟、凝心聚力、废寝忘食、精益求精,在写方案、文章和著作时,每句话,每个词语都会反复斟酌和推敲,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另一位则是任明忠主任,事无巨细、皆尽其力,不管组织活动、还是实施项目,总是仔细谋划、精心设计、注重细节、追求质量。华南所“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熏陶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南所人。
最后,是华南所“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我。华南所关心员工成长,总会不定期的举行“科技论坛”让职工及时解惑、分享理念,交流经验;关心员工身心健康,不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为职工排忧解难;关心员工生活娱乐,克服重重困难,建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所,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华南所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每个华南所人充满了力量。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华南所兼容并包、因材施策,为我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机遇;华南所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为我注入不竭的动力与勇气;华南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为我树立学习的榜样与模范。
回首来路初心在,我在这里要感谢华南所,感谢在我生命中给予点滴关怀和影响的前辈们,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携手并进的同事们,感谢每一位华南所人!
展望前程意更坚,未来我仍将秉持初心,牢记职责,勤耕不辍,勇往直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也”,切实做好一名环保铁军战士。
最后,大潮起珠江,华南正风流!衷心的祝福华南所五十华诞,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