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勇:我与华南所共成长

发布时间: 2023-12-01
字号:
  我是政研中心的李照勇。自1987年7月踏出校门来到华南所工作,不知不觉已36个春秋了。岁月如梭,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在华南所工作的这三十多年的既平凡也不平凡的岁月里,曾与同事们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曾经历过困难时候的迷茫,亦有过成功的喜悦,是华南所的沃土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有新的收获。我挚爱华南所这片热土,铭记“筚路蓝缕 惟实求真 厚德远志”的所训,我将一如既往勤勤恳恳的工作,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刚来华南所初期,我便有机会参与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乡镇企业密集地区东莞市大气环境容量和规划研究》及湛江电厂、汕头电厂、台山电厂等大型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的实践。为了获得一手的现场资料,每个项目都需开展污染气象参数观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等现场作业。为了获得大气预测模型所需的相关参数,需现场安装风向风速仪、扩散参数探测仪等设备,安装这些探测设备需爬上十几米高的铁杆。那时候的现场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经常是自带铺盖吃住在工作现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从不叫苦,为了圆满完成野外工作任务,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不计个人得失。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92年1月台山电厂环评项目现场作业的情景。台山电厂选址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铜鼓村,厂址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当时铜鼓村没有通公路,要进出电厂厂址只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田头村乘坐当地渔民的小船到达厂址;另外是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在进行现场大气探测期间,由于一台仪器设备出现了故障不能正常运行。为了不耽误和影响后续现场工作的进行,需到另一现场工作点(田头村)换取另外一台设备。当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了,我和龚可铿同志立即出发赶往田头村,但冬天的夜来得特别早,当走到半路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我们只能打着手电筒爬山前行。待我们拿到另一台仪器回到工作点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虽然晚上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艰难,但为了保证现场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毫不犹豫的勇往直前。
  华南所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作为华南所的一份子,随时都能感受到所领导关心和爱护,能在华南所工作、生活是一种幸福。记得1988年我们在进行湛江电厂环评项目的大气现场观测期间,时任华南所党委书记蓝坚同志亲自带队赴湛江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慰问,让我们参加现场工作的每位同事都倍感温暖和鼓舞。在那段峥嵘岁月的日子里,在前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后续自己承担有关项目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为自己能在华南所工作而感到荣幸,华南所为我们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华南所是我们工作的坚强后盾。进入新世纪后,华南所迎来了大发展,我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8年,所里承接了“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钢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环评,让我担任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环评由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审批。在该项目刚开始阶段,我们项目组人员每次去兰州与建设单位人员进行项目情况沟通时,都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可以说是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争吵的原因是因为该项目的特殊性和环境敏感性,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审批和项目建成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我们对建设单位提出了很多合理的环保措施要求和建议。建设单位认为他们花钱请我们编制环评报告书,我们就按他们的要求把报告书编写完成交给他们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我们管。他们对我们提出的合理环保措施要求不理解,他们认为他们花钱请我们,我们不是在帮他们解决问题,反而认为我们是在不断地给他们找麻烦,他们坚持要求我们应按他们提出的要求去编写报告书。我们是代表华南所,我们有华南所这样坚强的后盾,对建设单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们坚决回绝,我们必须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科学评估该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并提出合理可行的环保措施要求。在所领导、咨询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最终编制完成了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环评报告书,得到建设单位和审批部门的认可。
  以上的点点滴滴仅是我在华南所工作三十多年的一个缩影。我的成长离不开华南所,是华南所给予机会让我发挥自己的才能,衷心感谢华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