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隽:我和华南所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12-01
字号:
  今年是华南所建所50周年华诞,也是我在华南所工作30周年这一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华南所是我人生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对我成长的帮助无法言喻。回想起与华南所的点点滴滴,我深深感激这个地方给予我的机会和支持,让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记得小时候生活在农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自然给了我无限的欢乐,对自然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这也正是我决心踏入环境保护事业的美好初心。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伴随着报纸和收音机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初步建立了我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了解。
  直至1986年考上了北师大,虽说我学的是数学专业,但基于个人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环境保护相关职业的决心。1990年,我顺利进入北师大环科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王华东先生,系统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华南所开始正式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启动“33211”重大污染治理工程,“33”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2”是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11”是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这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大规模污染治理行动,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有些地区仍然存在敷衍的做法,羊城晚报的一篇相关报道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些地区将污水截流在内河涌,等到新世纪的钟声响起之后,开闸泄污,污水团所到之处,鱼儿纷纷跳岸逃生。可见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一时期,我们所迎来了大发展,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里给了我大量项目,逐步积累了环评专业知识经验。2003年,所里承接了原柳州微型汽车厂的项目环评,让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当时情况,汽车厂项目环评是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还需要先对工作大纲进行评审。由于没有深入一线,写出的大纲没有通过评审,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所领导及时帮我找原因,提供条件,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困难,派我到工厂了解汽车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措施。我在汽车厂工作了2个星期,深入且全方位地了解厂里的生产环节,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评报告,得到企业和审批部门的认可。这个项目让我学会了做项目要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向行业专家请教,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07年,所里给予我足够的信任,安排我担任广汽传祺项目环评负责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得益于之前在汽车行业做环评项目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行业相关知识,我与同事们协同配合,顺利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取得了原环境保护部的批复。此时我明白了只有在一个领域进行深耕,才能有所成就。
  2000年以来,我承接了各种行业的项目环评,这对我个人成长有了更深层次的锻炼。得益于多年的工作积累,2010年,在华南所的推荐下,我被部里选上去做全国环评工程师考试的出题老师。通过努力,逐渐地得到认可。看着通过我命制的试卷,为国家选拔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环评工程师,心中想着能为环评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感到无比的自豪。
  多年的环评工作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工作无不与祖国的建设脉搏一起跳动,充满了幸福和自豪感。我们劝阻了很多在保护区建设和产能过剩、工艺落后的项目,深深体会到“环境评价制度具有制度和工具的双重属性,它既是源头预防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综合决策的决策支持工具。”我们帮助企业梳理完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恢复的有效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率之高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大家赶上了更好的时代,任务数量多、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比我们当年以环评为主要任务的时代更加幸福,成长走上了快车道。
  而于我个人而言,在所里工作的这30年,让我拥有了一生热爱的事业,养成了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领悟了深耕一个领域的工作精神,如今我才能在环评领域获得如此的成绩。我的成长离不开华南所提供的一切机会,让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注重培养我的综合素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科研人员。衷心感谢华南所对我多年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