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华南所喜迎五十周年华诞,我有幸与华南所人都成为华南所发展历史篇章的见证者,作为这伟大集体当中的沧海一粟,也有着自身与华南所平凡的故事经历。
2004年的某一天,我从员村二横路公交车站下车,找到这座大院,它当时的名字叫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隶属于国家环保总局管辖,即是我们口中一直称呼着的“华南所”。
短短一周的适应时间后,我接受部门工作任务,前往当时华南所承担的江苏镇江863项目实施现场去做驻点人员,驻点期间我才开始陆续和所里的行业前辈真正一起共事,时常随他们一起查勘通长江河流环境污染状况,一起维护示范工程现场运行,在现场办公楼的简易实验室协作劳碌,偶有偷师学习哪怕一丁点儿的检测知识,一点小喜悦便能让我嘚瑟好些天。那时候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每天迎着朝阳程序化一天事务,待到夕阳满地,便随着同事们载着珍宝般的检测样品喜悦归来。那时候现场驻点的各项条件不是太完善,很多工作环节所需标准工具书不齐全,也缺乏对应的纸面资料,前辈们无暇顾及太多,很多东西需驻点人员自行修炼,我和同事们也只能想法子多渠道自攒工作技能,互联网上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过度依赖,我们便会时常跑到隔壁的南京去书店、高校里找相关书籍,回到现场便拽着施工单位配合着琢磨些土办法,当然现在看上去都尽显粗糙落后,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如此。从2004年初至2006年底的三年间驻点的日子,我受益良多,期间我多次领教前辈们的行业高水准,感动于老一辈学者们的奋斗精神,当然我也结识了不少行业内的前辈和兄长,也就是从他们那,我真正认识了华南所。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们镇江工作课题组整体撤场,圆满完成三年驻点任务,回到华南所的大本营驻地——广州。回来后,一切略带陌生,但也有那种归家的感觉,陌生来自无形的工作压力,因为那一刻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工作难题,也迷茫于自己的未来,而归家感带来的则是兴奋,毕竟这不再是让人时感茫然无措的驻点居所。这种压力与兴奋同时存在的现象,似乎也是华南所每个人内心矛盾世界的真实写照。
2008年,在国家大部制的改革推动下,以国家环保总局为基础,组建环境保护部,华南所也由“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更名为“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借着这股东风,华南所承担起国家更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对地方的基础支撑工作也日益蓬勃,整个大院呈现勃勃生机,每个人都全身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周而复始地忙碌。我也有幸加入到所在部门的水体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某个项目团队中,身边的行业翘楚让我时刻都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无比落后,只能仗着自己脸皮厚和稍可的抗压能力,也总不算辜负期望能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也尽量克服懒惰,抽空去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就这样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时有收获。
2016年开始,我国进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渐渐在国人心中得以加强。这时候国家级的中央环保督察模式也应运而生,由此开启了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模式。在国家级的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周期内,各项地方生态环境类管理支撑工作内容趋于多元化,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受此大环境的驱使,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等咨询服务工作也亟待更多技术力量的支撑,自2017年开始,在多次处置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前提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愈发显得重要,其工作成果不仅能解决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后续环境损失评估量化难题,在对地方处理环境污染案件的时候,也是最有效的客观科学依据。对此方向产生兴趣后,得到部门的信任与支持,我再次有幸加入到当时所在环境应急部门下属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团队中,涉足于此项颇具意义的事业。
2018年,国家大部制改革再次迎来重大革新,在环境保护部的基础上,加以从别的部委整合流域、海洋等技术部门,组建全新的生态环境部。华南所再次更名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肩负起全新的使命。而后的2021年,我所在的团队也独立运行,筹建成为华南所下属一个单独的二级部门,得以在这座优质平台上更好发展。
入所将近20年,至今我仍时常到多年来一直关心、批评、指点我的前辈兄长办公室去蹭水讨茶,趁着空闲和他们简单唠几句工作时常,报点小喜悦,领几句训斥,带着谆谆教诲满足地继续奔赴。
五十周年的到来,华南所名称历经变化,但惟实求真的朴实精神从未改变,一直傲然屹立于华南大地,绘制绿水青山的华丽篇章,新时代的它活力四射,院子里目光所及均生机勃勃。我也荣幸于此中积极向上的氛围,荣幸于和它一起见证每天的斗转星移,荣幸于能和它一起筑梦祖国大好山河。
感谢华南所,衷心祝福你50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