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所五十周年专题 > 成果展示 > 典型案例

华南所(应急所)50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⑤丨“无废城市”建设 始于新践于行

发布时间: 2023-11-24
字号:
  “无废城市”建设是生态环境领域践行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重要抓手,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坚持创新是“无废城市”建设源动力,积极推动方法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全方位、多层次支撑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力打造聚焦科技研发服务领域需求的“无废城市”建设技术支撑体系。
方法创新,勇拓管理路径,突破“无废城市”建设瓶颈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是关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量化评估“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突破管理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华南所积极承担生态环境部委托的“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方法研究任务,统筹考虑“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定量与定性评估的双重需求,探索引入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构建数据可获取、指数可更新、结果可验证的“无废指数”评价模型并开展验证与完善,为国家开展“无废城市”成效评估提供科学方法。此外,华南所还牵头承担电镀、电子电路两个行业“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建设标准制定及上述两个行业危险废物管理指南编制等工作,为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标准保障。
思维创新,勇担时代重任,绘就“无废湾区”宏伟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广东省将探索“无废湾区”建设路径列为本年度重点推动的创新任务,华南所积极支撑地方,勇担时代重任,充分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优势,寻找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利益、识别“无废湾区”建设面临的核心难题,采用求同存异的研究思维,统筹考虑协调降碳减污,拟订分阶段开展建设的思路与目标,通过建立“无废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制,推动区域产业绿色升级,加强区域在水气固土多介质和多目标污染防治协同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金融制度优势等实施路径,全方位深层次描绘“无废湾区”建设蓝图,为下阶段开展建设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模式创新,勇当帮扶先锋,助力“无废城市”提质增效
  华南所作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技术帮扶组成员单位,围绕技术帮扶工作需求导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以东莞市为示范,积极探索打造“纵横内外”技术帮扶先锋队。纵向完善技术帮扶组织机制,成立首席科学家东莞工作站,建立健全“首席科学家总体设计—技术团队远程支撑—专业人员现场驻点—专家智库答疑解惑”的运行机制;横向响应“无废城市”建设多部门需求,全力支撑广东省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各项任务部署。
  专家智汇,城市无废,华南所在福建南平市光泽县牵头承办“‘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高端研讨会”,邀请院士、各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针对“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出谋划策,线上点击量达30余万次,点赞量达3000余次。华南所在技术帮扶过程中积极协助地方谋划大项目,解决大问题,以光泽县为示范,华南所协助策划总投资6.08亿元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获得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专项债支持3亿元,拟通过建设一批“绿岛”基础设施,对周边企业产生的恶臭气体进行集中收集与提标治理,可显著解决光泽县“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核心难题。
技术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打造“无废城市”高速引擎
  固体废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成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为强化固体废物领域学科体系建设,在华南所领导带领下,通过追踪固体废物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管理与科技需求,构建了由多源复杂固废多尺度污染作用机制研究、多源复杂固废绿色低碳利用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无废城市”建设支撑技术研究三条学科支链组成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指引下,识别科学问题,发现科学规律,研发成套技术装备,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广东省中山市某表面处理企业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铬浓度高、污泥产生量大的核心难题,利用自主研发的一级化学反应沉淀、二级气浮浓缩技术装备在企业现场开展工程示范,工程建成后可使企业含铬污泥产生量减少10%,液态危险废物产生量减少60%,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无废城市”建设将是长期开展的系统工程,华南所将紧密围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科技需求,以构建城市多源固废增值循环利用体系为学科建设目标,打造科研与管理相融合的学科发展体系,持续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