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录,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陈志良研究员参与研发的科研成果“木质纤维改性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成果名称 |
获奖人 |
获奖单位 |
木质纤维改性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朱红祥、马少健、宋海农、何辉、覃程荣、陈志良、周永信、杨崎峰、张超兰、熊建华、刘新亮、张健、王利军、廖长君、许桂苹 |
广西大学、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获奖情况
获奖项目介绍
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形势严峻,绿色高效的修复材料与装备相对匮乏,木质纤维孔隙率高、活性位点多,具有制备高性能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加工属性和改性潜力。传统的木质纤维基吸附材料难实现低浓度多重金属离子的同步高效去除,木质纤维的常规非均相改性方法存在反应物转化率低、步骤多、改性成本高等弊端,极大限制了木质纤维材料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该成果以广西优势木质纤维为原料,研发新型木质纤维改性方法和绿色高效重金属吸附材料,开发配套技术装备,将绿色修复理念应用于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实践。
项目成果在河北、湖南、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的60多个重金属污染矿区、流域修复等工程项目中应用,累计经济效益超15亿元,近3年效益超9亿元。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共获相关专利60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30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
华南所贡献:陈志良研究团队与广西大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及应用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研究,并取得以下三项重要突破:
一是突破了复杂环境下现有阻控材料效率低、持续时间短和次生环境风险的技术瓶颈,结合复合型多重金属离子长效钝化材料,构建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体系,保障了土壤重金属稳定化效果。
二是开展木质纤维基生物炭改性与多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制备,研发了高效绿色的修复材料与方法,攻克了多金属难以同步修复的难题。
三是建立了矿山污染源头控制技术体系,通过机制研究-材料研发-示范应用,形成了系列专利与材料产品,并成功应用于矿山的治理与修复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团队介绍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